“开世览文名师讲堂”第27期成功举办

2021年3月25日晚19:00-20:30,由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(CASHL)主办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的CASHL名师讲堂第27期《修炼对教育实践的高位目光与普遍视野》成功举办。本期讲堂采取线上直播方式,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做题为“修炼对教育实践的高位目光与普遍视野”的专题讲座,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书宁主持。讲座吸引355名观众在线收看。

余教授针对教育研究者面临教育理论“不接地气”的质疑,提出要从根本上认识现实的教育实践,而要形成对现实教育实践的整体认识,必须以反思哲学方式对已有的现实教育实践思想认识进行整合,建构“教育实践的哲学”。

讲座中,余教授首先对现实教育实践研究的三大传统进行梳理,即教育科学认识传统、教育解释论认识传统和现象学教育学认识传统,指出三大传统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之间的差异,并对它们进行反思,提出认识的根本立场,即真正能全方位支持教育理论者“接地气”的现实教育实践认识既包括规律性和客观性,又包含多样性与人文性;既能展示现实教育实践的本质和其中的本质性联系,又能体现丰富性和复杂性。

根据以上的认识立场,余教授指出教育实践哲学的目标与内容框架。他认为哲学完全可以用反思的姿态来对待关于教育实践的各种认识,并对这些认识进行超验性、批判性、综合性和前提性的加工整合。通过反思,以对现实教育实践的“高位的目光”与“普遍性的视野”为目标和手段,以人性、时间、空间、影响力、策略、伦理等教育实践机制要素为内容框架,最终获得对教育实践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整体理解。

余教授提出对“教育实践的哲学”研究与学习的方法。他认为,致力于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是研究和学习“教育实践的哲学”的基本思路。

最后,余教授根据其著作《教育实践的哲学》一书,提出相关研究观点,如:需要通过反思多种已有认识达到教育实践的“高位目光”与“普遍视野”;教育实践的元要素包括人性与利益、空间、时间、权力与影响力、策略等方面;把握教育实践中的人性既需要聚焦人的行动决策和实施角度,又需紧抓利益要素;在教育实践中,时空与人相互形塑;权力与影响力事关教育实践者的力量状态;策略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,等等。余教授指出,对教育实践有机辩证的理解把握,既需要“砖瓦”或“角落”层面,也需要“框架”“原理”层面,需在恒定和动变的持续互动中观看教育实践世界的运行。

讲座之后,观众根据讲座内容踊跃提问。余教授针对“如何修炼研究者的逻辑思维能力”“中国本土有哪些经过教育实践产生的哲学思想或理论”“古典哲学对于现当代教育问题研究的意义”“怎样借助不同哲学理论来探究教育的智慧”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,并指出,教育学科从产生以来就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和实践倾向,然而,教育研究不能只关注眼前问题的解决,而应具有更加高位的目光,具备学理的指向和知识创造的趋向。

主讲人余清臣教授


主持人李书宁研究馆员


微信图片_20210326154305.jpg

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图书馆内CASHL管理中心 100871  E-mail: ref@cashl.edu.cn

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(CASHL) 2002-2014版权所有

技术支持: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(CASHL)

京ICP备 05065075号-16

  • 官方微博

  • 官方微信